BUS STOP!! 公共運輸情報站
2011年4月1日
高雄 環狀輕軌是否該轉型了
100.04.01 自立晚報
【記者郭偉如高雄報導】環狀輕軌招商乏人問津,引發高雄市各界的關注及討論輕軌轉型可行性,高雄市議會昨(一)日舉行「環狀輕軌是否該轉型了」公聽會,與會學者家建議市府研議取消輕軌BOT方式及賦予輕軌觀光的功能。
「環狀輕軌是否該轉型了」公聽會是由議員莊啟旺及黃柏霖共同主持,莊啟旺在會中指出,輕軌在四年前即獲行政院核定,但經過二次公開發包,但沒有廠商願參與投資,乏人問津的原因是沒有獲利的誘因,尤其目前高雄捷運仍處虧損狀態,未達運量目標,市府應針對延宕多年的沉進行解套,並以專業角度處理。
莊啟旺要求市府針對學者專家建言重新研擬輕軌政策並釐清市民的疑慮,他同時建議由政府出資興建採高架或地下化之輕軌,再移轉民間經營。
高雄市都會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郭敏能指出,高雄改制直轄市前後,以有限資源改善10大交通瓶頸,是民間和政府共同努力的成果,政府花1000億元進行鐵路地下化,但高雄市卻又要花錢進行地上的輕軌,不盡合理,如果輕軌沒有運量可能又是賠本生意,針對高雄捷運,建議在票價和運量間求最大公約數,努力增加運量且收入不減少。郭敏能同時表示,中鋼董事長主張課徵碳稅補貼捷運,希望透過溝通取得共識,以稅金、停車措施等手段增加大眾運輸運量。
財政局副局長李瓊慧說,市府財政負擔重,累計未償1600億以上,希有更大財源,期盼在公債法,財劃法等修法上努力,改善財務,她認同輕軌、高捷對城市環境的貢獻,如能以碳稅補助大眾捷運及交通部補助公車,對減輕財務壓力有幫助。
巴巴事業董事長黃炯輝表示,輕軌並無專屬路權,以100億元規模而言是太多錢,他贊同以觀光角度興建輕軌,因為輕軌無法提供大量運輸,僅是社區型交通工具而不是都會型交通工具,若採BOT很困難,亦有可議之處。
泛喬公司總經理周和男指出,輕軌採網狀規劃,臺灣用路人習慣不同,國外多為觀光用途,且輕軌未納入合併後的規劃,目前規劃將有運量不大、不會賺錢的疑慮,對廠商沒有誘因。
南台科大副教授凌瑞賢認為,輕軌規劃環狀路網皆是精華地段,為何沒有人來投資,應予檢討,一般投資交通建設風險大,但交通建設和都市發展密切,如何從土地開發中取得平衡,例如增加沿線之容積率,把人口引進圈子內。
成大副教授林佐鼎指出,輕軌BOT如不可行,建議政府自己來做,OT亦可,輕軌是服務工作,不能以賺錢為考量,民間不做,政府來做,地下化考量多,應進行經濟效益評估,考量社會成本和效益,但面對人口減少及科技發達,旅次減少的因素應特別重視,不要做太樂觀評估,也不要期待捷運有創造性運量,但希望有移轉性的運量。
文藻學院助理教授賴文泰則強調輕軌如凝聚共識就要做。成大副教授鄭永祥指出,如採觀光路線就可走輕軌,像是慢行的都市遊園車,功能不在運輸,目前,高捷就猶如假日捷運,但輕軌並非沒有市場。他說,包括捷運都不是提高路線里程數即可產生運量,必需通過結點,否則,民間不會進來投資,政府花1000多億元好不容易進行鐵路地下化,現又要花錢把輕軌搬到地上,值得考量。
義大教授李樑堅表示,輕軌採BOT、OT方式興建應進行決策,BRT如何取代輕軌路線也要進行研議,輕軌要有中央一定程度的補助,民間才有投資意願,市府如以觀光運輸為考量可能與中央期待有落差,建議嘟嘟火車臨港線再啟動,產生觀光效益後才有說服力。
副議長蔡昌達認為輕軌以OT推動較為適合,以觀光為目的也才有效益。蕭永達議員表示,輕軌是交通工具不是觀光,高雄如果做軌道交通就要在地下,否則會製造交通問題,高雄的城市發展具有其特殊性,不適國外城市模式,如中央同意將輕軌經費用於補助電動摩托車,更能可以解決高雄交通問題。陳麗娜議員說,應站在人的需求考量交通建設,縣市合併後的輕軌路線需進行修正,觀光和交通是兩回事,而交通一定要對節能減碳有貢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