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高雄青年的心聲:這十幾年來,高雄變得更好了嗎?


2017.11.8 蘋果日報

呂謦煒/高雄市民、國民黨青年團前總團長

筆者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前鎮出生、小港長大,雖然在外地求學,但仍然熱愛高雄,每年抓到機會,就會回高雄跟家人團聚。然而,這十幾年來,我看到的高雄,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高雄的市容確實變漂亮了。南北主幹道變成了寬敞的大道,連路燈都變得氣派宏偉;高雄的公車有準點時刻表,只要對著時刻表搭車,總能事先規劃到目的地的精確時間;前鎮之星自行車道、高雄展覽館、世運主場館、衛武營、鳳山大東藝術園區、高雄圖書館總館……一項一項的美麗建設陸續蓋起來,連高雄本地人也都沾沾自喜,對自己的故鄉高雄,懷著一種光榮感,至少可以跟外地來的朋友好好吹噓一番。

然而,對年輕人來說,高雄似乎逐漸變成一個「旅遊城市」,而不是「宜居城市」。我們討厭台北的天氣、台北的速度、台北的高消費,但是年輕人又難以在高雄立足生存。在高雄工作?似乎沒在勞檢,待遇不滿《勞基法》的情況比比皆是,更不要說薪水了。在高雄生活?就算找到一份工作在高雄生活,要買房子?房價、地價都被炒高了。

我們的高雄港曾經是全球第三大港,如今,連全球前十大港的地位都保不住;我們的高雄曾經比肩台北,是台灣第二顆璀璨的新星,現在我們卻只能跟台中競爭,連台南都來問鼎之大小;我們舉債蓋了一堆華麗的建設、放了一堆漂亮的煙火,可是人卻越來越少了;人口第二大城被台中趕超,就連都會區的建設與發展、工作機會的多寡與條件,感覺都越來越難與台中比肩。

高雄市府總共舉債2千億,民進黨在高雄執政已長達近二十年,光陳菊市長一個人就自己承認任內花了1千億,蓋了輕軌、捷運等重大建設。

捷運固然是蓋了,但是因為馬路四通八達,再加上儘管高雄有公車,但是班次不夠頻密,一出站往往要等上15、20分鐘,倒不如直接騎機車;輕軌固然是蓋了,全台首個輕軌的噱頭也很足,但當談到收費,那就敬謝不敏了,運量直接攔腰截半。
更不要提前鎮之星自行車橋,花了1.8億蓋了這麼一座美麗的天橋,但是剛落成就被審計部檢討「使用率低」,直到現在究竟有多少騎士真的願意騎上這座橋,只是為了跨過兩條並不危險的凱旋四路?就算過了馬路,說好要串連整個高雄市的西臨港線自行車道,從2013年封閉至今,如今安在哉?

高雄蓋了許多問題重重的看得到的建設,這還不打緊,最要命的是:疏忽了許多「看不到的建設」。

十月份,從高雄港瀰漫到高雄市區的惡臭,試問:元凶是誰?近期,空氣品質日漸惡化,連高雄的地標八五大樓都被飛沙掩埋,難以見上一面。試問:誰在管制?高雄近期曾有一場「反空污、找藍天」大遊行,市府聽進人民的心聲了嗎?號稱高雄「美麗島大道」的中山路,以及在全台都是最繁華熱鬧區域的中正路,試問:現在在高雄是什麼光景?路旁的房子招租的招租、出售的出售、荒廢的荒廢。一葉知秋!

看著故鄉一大堆市長初選的競選看板,我卻擔憂現任市長一個人為了建設就需要舉債一千億,而高雄舉債空間如今卻只剩五百億,該如何撐過又一個市長任期。我所熱愛的高雄啊!難道你只剩「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命運了嗎?我多麼希望你可以枯木逢春、再造風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