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臺灣新生報社論》捷運 未必是錢坑


2010.01.26 臺灣新生報

交通部為避免捷運建設造成政府財務失血,最近退回八條輕軌及捷運計畫,原因是這些輕軌及捷運計畫自償率太低,明顯的未來會成為錢坑;其實交通建設的順序是應先有運量還是先有建設,類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難有定論;交通部目前退回捷運計畫的做法,應為權宜措施,不宜成為政策。

交通部的做法獲得學界的贊同,卻遭到地方首長反對,這是因角色與觀點的不同而有相異反應;地方首長的意見可以了解是來自「為民服務」的口號與選舉壓力;學者們的意見趨向一致,則是因為各縣市的捷運建設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而且建設費用極高,在國際經濟不景氣及國家財務負擔沉重的時刻,交通建設花大錢卻未達到到效果,而認同交通部能阻止不適當的建設,是負責任的做法。

高雄捷運與高鐵營運失敗的案例,似乎成了交通部的痛腳,兩個案子都因原先預估的運量與建設完成後實際運量相去太遠,造成大量虧損;高捷運量僅達預估兩成五,前年虧了廿二億元,到去年累計虧損預估達六十億元,已虧掉半個資本額;而原本平均每天運量可達十八萬人次的高鐵,截至去年底為止,每日平均運量還無法突破十萬人次。

交通部為了彰顯各縣市提報的捷運和輕軌系統多麼花錢,指出十四項計畫總經費高達五千一百多億元,已經超過蓋高鐵的經費;而說明沒有運量的軌道運輸所造成的浪費,又以臺鐵平溪、內灣、集集三條支線為例,指出每條每年大約要虧損一億元,三條路線加起來,一年要虧損三億元左右,卻完全不提這些支線特色及對地方觀光帶來的收益。

各縣市運量不足卻搶建捷運,也成為交長毛治國曾口中的「災難」;為了防止縣市長亂開支票造成捷運四處亂竄,交通部的捷運建設政策大轉彎,修正原先以軌道為主、公車為輔的做法,改為先公車後捷運;也就是,今後各縣市若沒有足夠搭乘公車的人口,就不必談捷運建設。

交通部強調目前只有臺北市適合興建捷運;即使北市大眾運輸使用率逾四成,仍以香港公共運輸使用率高達九成二,日本東京和新加坡分達八成七和八成四,美國紐約也有七成五,德國柏林六成四,巴黎也有五成七,來說明即使是臺北市捷運仍有改善運量的空間;至於高雄市大眾運輸使用率約一成,臺中市號稱一成,其他縣市均未達百分之五,臺灣都會區的大眾運輸低使用率,等於給交通部從嚴審核捷運找到了理由。

但是交通部卻不提臺北市的交通,是已經壅塞到成為民怨時才動工興建捷運,也不提捷運工程施工期間,給已打結的臺北市交通帶來的重度傷害,歷經這段交通痛苦期的臺北市民,才能了解什麼是真正的交通「災難」;即使到目前為止,在臺北中心區施工興建中的捷運,如信義線等,仍會在尖峰時刻把交通弄得一團糟,這些在既有擁擠街道上施工所造成的不便,所支出的社會成本及市民負出的代價,可能比捷運建設經費更為龐大。

交通是重要公共建設,交通主管單位過去甚少思考先建設好公共運輸環境,再讓民眾去習於使用大眾運輸;交通是實業之母更涉及國土開發,臺灣面積不大,應可由人口變動與土地使用做出整體交通建設藍圖;各縣市的捷運系統有無需要,不是情緒問題,應是可預做妥善規劃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